洋垃圾凸顯堆填區擴建無理

( 来源: 香港成报)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剛剛在立法會倒瀉籮蟹,擴建將軍澳、屯門和打鼓嶺堆填區的撥款申請分別要撤回和遭到否決。根據港大民意調查計劃的統計,黃錦星局長的民望更是一眾局長中排行最尾。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剛剛在立法會倒瀉籮蟹,擴建將軍澳、屯門和打鼓嶺堆填區的撥款申請分別要撤回和遭到否決。根據港大民意調查計劃的統計,黃錦星局長的民望更是一眾局長中排行最尾。

  但環境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有電視台以專題新聞報導,揭發香港多年來有大量海外垃圾輸入,與海外垃圾的輸出量卻不成正比,即是有大量垃圾滯留香港,這些穿州過省的洋垃圾,原來最後流落到鄰近民居的香港堆填區。

  電視台以環保署公開的數據分析,有些年份入口的洋垃圾和出口的洋垃圾相差十萬噸至五十四萬噸,等於二萬個貨櫃的容量。環境局副局長陸恭惠無法解釋這些洋垃圾的最終去向,環境局政治助理也只有在社交網站發牢騷,市民仍在等待政府的老實回答。

  洋垃圾問題只是再次反映特區政府對廢物管理束手無策,盲目無了期擴建堆填區只縱容政府繼續對廢物問題束之高閣。

  換一個角度看,洋垃圾滯留香港,也反映立法強制廢物回收分類和徵費,也只是斬腳趾避沙蟲的自我安慰,透過垃圾徵費補貼垃圾出口,將本土產生的垃圾移送其他國家,根本不能解決廢物問題的核心。

  垃圾徵費反而會製造罪惡稅(sin tax)的心理效果,就好像實行了幾十年的燃油稅,有多少個駕駛者會因為這稅項而減少開車?還是會以為支付了稅項而心安理得,繼續浪費。

  香港還未實施這些毫無效益的垃圾徵費,廢物的回收比例比起首爾台北這些已執行相關法例的城市相差無幾,顯示香港街頭巷尾收購小電器的小商人,風雨不改四處收集紙皮廢紙的公公婆婆,細心落實廢物樓層分類的法團業委,都在各自崗位發揮環保減廢的力量。

  他們並無期望政府提供甚麼實質的幫助,但至少環境局不應執行一些阻礙他們現在進行環保自發活動的新政策。環境局主張的電器回收稅將會趕絕街頭小電器回收商的生存空間,商業和家居垃圾徵費也會大量減少公公婆婆執拾街邊廢紙紙皮的機會。

  就算讓弱勢的環境局落實這些擾民的政策,香港環保前景也不見得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