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遺跡】保育戰四起 發掘隱秘的瀑布

回顧政府惹火言論,自去年九月陳茂波局長揚言發展郊野公園,即有人解畫否認,事隔五個月,林奮強又再發聲撐開發大嶼山郊野公園,另一委員劉炳章更歪曲歷史,指郊野公園當年只是殖民地政府仿效英國貴族狩獵的習俗,質疑郊野公園是否「一分一毫都不能掂」,並暗示港人可捨近取遠,返內地舒壓。1394179467_3280
保育戰四起,關注保育的自由撰稿人Martin Williams跟友人拿着大叠政府圖則和查冊,像偵探,也像律師,「我不是,我只是用腳去行走,跟別人傾談。」從大澳往二澳,是鳳凰徑第七段,13年前區內二澳村封路,至今成為都市傳說,去年四月Martin往二澳,村民留難引起不快,他抱着質疑的態度看村民復村,邊走邊談,他指着一條伸向二澳長長的水管,四百多年歷史的二澳村,1990年代中期開始荒廢,不少村民搬出大澳居住,「有必要興建水管嗎?」荒誕的是村民竟收到水費單,制度僵化!

Martin收集了很多保育故事,比肩上的攝影裝備還要厚重,有時現實比電影更離奇。一小時後來到二澳舊村,二澳復村久聞樓梯響,年多前有人跟村民合作復耕,面積足有三個維園大的荒廢農田,歷經多年長成的樹林被砍掉,眼前的綠田園只有雛形,農莊經理大方地跟Martin談復耕緣起及利弊,過程愉快。
Martin的友人問我信不信?我信,然而亦屢聞以復耕為名,將無價值的荒地變成利潤較高的農田出售。回到又見Martin四處拍照及記錄影像,他居港二十多年,數年前因租金上漲遷到長洲,離島的水和空氣特別甜美。 郊野公園設立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保護公園內水塘設施免受發展污染,外國人社群在很早以前便發掘多處隱秘的瀑布,好些瀑布是離島水源的源頭。這天Martin領着我們尋找二澳水源出處,初春水源稀少,Martin呷了一口水,以半鹹淡廣東話喊着好味,廣東話雖不流利,但比很多香港人更懂得珍惜郊野公園。餓着肚皮從二澳回到大澳,曬過太陽後都乏力,坐下來吃飯閒聊,問他夏天扛起肩上裝備時怎得了,他說:「我當然喜歡冷氣,但不會坐在冷氣房看郊野公園。」1987年遷居香港,熱心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章多見《南華早報》及獨立媒體,最近就大嶼山發展事件開設「KeepLantau Beautiful」facebook專頁,期喚醒更多關注。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