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說地:城市規劃與綠化政策

——從獅城經驗談起

藍鴻震博士 前民政事務局局長 國際專業管理學會會長

香港7、8月既熱且濕,在石屎和瀝青包圍下令人幾乎透不過氣。筆者最近到過安徽,當地除了海拔 3,000多公尺的黃山以外,其餘城市白天一律40度以上,地面熱得可煎蛋,相比之下,香港的天氣又似乎是怡人得多。俗語說一山還有一山高,筆者7月中旬 到新加坡出席會議,料想當地一定酷熱非常,但到以後卻發現當地天氣又比香港舒服得多,日間不過31度,晚上更降至廿七、八度。與友人及專家討論之下,筆 者發現箇中原因除了氣候,更與綠化政策和城市規劃有極大關係。

新加坡過去一直予人炎熱的印象,筆者年輕時到新加坡亦有同感。無疑,獅城地處熱帶,氣溫自然較高,加上土地面積只有約700平方公里,人口卻由30年前只有300萬增至現在的500萬,密集城市化發展之下,新加坡無可避免受到熱島效應影響,情況理應跟香港有點相似。

然而,新加坡政府一早了解到城市發展將會帶來的問題,在約50年前開國不久就已訂下全國綠化植樹的 政策。眾所周知,植物有吸熱、調節附近溫度的作用,在行人道上種較大型的樹木亦可成林蔭。城市綠化的比率愈高,抵抗熱島效應、調節市內溫度的成效自然愈 大。是故,雖然在全球溫室效應的大環境下新加坡的平均氣溫較之前略升,但市內空間尚算舒適。近十多年因為其綠化效果顯著,新加坡已獲得「城市花園」的美 名。當地政府為了準備將來人口增加帶來的發展壓力,正著力擴大綠化規模,揚言要把獅城變為「花園中的城市」。

學習新加坡的城市規劃經驗

香港人常說要到新加坡取經,筆者認為光是城市規劃及綠化政策就值得香港認真研究。發展局應該參考新 加坡,為城市規劃訂下指導政策,例如要求城規會及路政署在每個道路或公路發展計劃中預留一定綠色空間,在兩旁種植一定的植物。除此以外,並聯合其他部門, 盡可能在所有城市空間如樓宇頂層、未開闢土地等空間以精密計算進行綠化規劃,在安全、功能及美觀之間取得平衡。

另外,香港跟新加坡一樣面對地少人多的問題,背負著龐大的發展壓力,有時確有需要興建一些較高密度 的建築。香港的高密度發展有時被詬病為「屏風樓」,筆者也同意有這樣的問題,但解決方法卻不是完全不去建高密度樓宇,而是針對熱島效應,根據臨海地段和附 近的山勢,在不同地段因地發展,以改善整個城市的空氣流通達到降溫的效果;亦可多從建築物料、外形設計著手盡量去避免「屏風效應」形成,配合綠化政策,從 各方面提升香港都市化生活的質素。

新加坡的成功經驗香港應該借鏡,至於內地的熱浪問題,除了氣候因素也有規劃不善的地方,香港也要好 好研究,從多方面學習。基於香港特殊的地理因素及人口負擔,高密度的發展是難以迴避的,但政府應多從規劃及綠化的角度補足都市發展,為烈日下香港繁忙緊張 的生活環境降降溫。

資料來源:文匯報